close


「你們要把握時機,用智慧與外人來往。你們的話要常常溫和,好像是用鹽調和的,使你們知道應當怎樣回答各人」(歌羅西書 4:5~6)。


其實這是一篇為百歲辯護記。當然,我也很謝謝Magda Gerber,她讓我更明白在「百歲」的原則下,有哪些更柔和的技巧來應對。

主要參考書籍:
 
《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》。林奐均著,許惠珺譯。(雖然有其他百歲的書,但我僅先以 "原祖"來說明)
 
《從零歲開始》一、二集。艾蓋瑞與貝南羅特合著。
 
Your Self-Confident Baby by Magda Gerber(以下引文皆出於此書)

 
雖然我不是專家,接觸過的樣本也不多,市面上新近也出了一本掛名百歲的新書,但我還是希望分享一些自己一路走來,針對我所選擇的帶寶寶方法的「為什麼」來解釋,希望藉此能夠釐清一些誤會,一方面也對自己的信念做辯證。如果想要真心討論的人,請先讀過書再來發表言論。
 
 
本文僅針對6M以下的寶寶,在所謂「百歲法」的育兒法中,常出現的疑慮。事實上,我覺得可以不必稱「百歲法」(因為這個標籤似乎已經被「污名化」,但為了方便起見,我還是沿用這個詞來概括這其中的育兒想法),說穿了,它的基本原則就是:幫寶寶建立規律作息、引導寶寶自行入睡(這其中所伴隨的哭聲,嚴格說來不能是重點,但我還是會說明一下)、餵營養的副食品。這其實在很強調「尊重寶寶/幼兒」、「將寶寶/幼兒視為健全(但需要大人協助而非無助)的人」的RIE教養法,也有幾乎同樣的理念。當然,我自己是在最近讀了Magda Gerber的著作(RIE創辦女士)後,才慢慢補足了奐均分享的丹瑪醫生提出的育兒見解。所以在下面,我會交替/交互使用丹瑪醫生與Magda Gerber的意見。
 

 

以下分別說明:
 
1. 協助寶寶建立規律作息:在 蛋家式教育思辯--關於界線的想法 一文裡即有提到,「無論是百歲的丹瑪醫生,或是RIE的Madga Gerber,都有強調嬰兒所需要的日常『規律』--規律的作息、環境」。寶寶初從子宮來到鬧烘烘、完全異於他在子宮裡的世界,在這個巨大的環境變化下,再加上新生兒的身體反應尚在發展中,約需要3個月的時間來真正「進入」這個世界。新生兒「需要安靜、詳和的照顧,幫助他們放鬆。父母的責任就是協助新生兒過渡至這個世界」(Gerber p.23)。建立規律的作息表(林奐均 第二章)意味著父母協助寶寶在這一切對他很混亂的環境中,理出一個他能夠預期的生活節奏。「家中的例行常規(routine)會帶來安全感。……一個讓孩子可預期的作息表(routine),指的即是每一天的同一時間、同一地點,會發生同樣的事(用餐、小睡、洗澡、長睡)。一個安詳的環境也有助於好的睡眠……當寶寶能夠預期,一天的作息中所要進行的事,許多衝突的衝擊就會降低許多。寶寶將不必花太多精力適應新環境或改變,而能有更多力氣來探索周遭。如此,根據寶寶的生理時鐘,你就能安排家中的行程,這就是雙方適應的結果。……可預期性,而非新花樣,才能帶來安全感--特別是對新生兒」(Gerber p.33~34)。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作息表,新手父母才能開始學著分辨,寶寶到底為什麼哭。一個吃得飽、睡得好的寶寶,情緒上的波動確實是比較小。(亦參見林奐均頁46-47的分享)

而這樣的作息表(吃-玩(清醒)-睡,我不太想用「玩」,因為其實大人不需要「玩」新生兒,能讓新生兒靜靜的躺著,讓他自己決定要探索世界的哪一個部份,這樣的刺激就已非常足夠。參見 嬰兒與玩具二三事 ),不是死規則,「你們要通點人情,不要死守作息時間表。這個作息時間表是要幫助家裡的氣氛安詳寧靜,而不是要毀了這個家」(林奐均,頁25)。
 
因此,我不認為幫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(當然,這個作息表要怎麼走,是要先觀察寶寶,然後慢慢調整而來,沒有一體適用的通則作息表)是「不尊重」寶寶,而是針對他真正的需求,對症下藥,我認為,這才是「尊重」。是的,父母在這件事上是有主導權,要比新生兒明白他的需要而非想要。不懂的話也請父母讀書把它搞懂;寶寶此時需要的是一個溫柔堅定的領導者,不是稱兄道弟的好夥伴。
 
 
2. 自行入睡:「我認為讓孩子學習在嬰兒床上自行入睡,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這一項習得的習慣將在她生命中帶來幫助。每個人都應該能夠獨自睡覺。這麼做是在學習「一起」(togetherness)與「分離」(separateness),但這種分離不是「遺棄」。一個自己睡的孩子知道若他哭了,或發生什麼事,父母都會在。……寶寶和父母一起睡,對婚姻會有什麼影響呢?至少一定會影響到隱私。……問題是:誰該適應?在生命裡,學習適應是一項重要的技能,不過,若一個家庭很樂於讓寶寶和他們一起睡,我也不會建議他們不這麼做。沒有人能證明,那些跟家人一起睡的孩子,將來就會活得比較好,反之亦然」(Gerber p.38)。

 
其實我對陪(哄)睡或自行入睡的立場沒有絕對,如果今天父母的個性是能夠一直陪孩子入睡(無論他到幾歲,無論他將來需要花多久時間入睡),不刻意養成孩子自行入睡的能力,我認為很OK。但是,我看過太多的例子,都是到後來父母受不了了,於是動怒煩躁了。

 
由於我明白自己的個性(重視不被打擾的睡眠),也希望是以「婚姻」為中心,而非以「孩子」為中心(請見《從零歲開始》)。另外,我也希望孩子能夠學會「自我安撫」的能力,因此,練習能夠「自己睡覺」,之於我,是在育兒過程中有加分的功用;父母是人,也是需要有每日自己喘息的時間,長年全天24小時的單方面犧牲待命,最終只會把所有關係都毀掉。此外,這個自行入睡的能力,可以和培養孩子「獨玩」的能力做連結:我相信每個人(寶寶也是人)都需要有能與自己「自處」的能力,唯有透過這樣的「自處」,才能找出如何維持自己與世界的平衡(當然,這是很後來的事了...........)。
 
 
3. 趴睡:「我無意勉強為人父母者,去做讓自己良心不安的事,父母必須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」(林奐均,頁41)。在林奐均的書中,她從來沒有提到「一定」要趴睡,而是趴睡對很多寶寶來說,是比較有安全感的睡姿,能夠讓寶寶睡得比較安穩。至於到底要採何種睡姿,請父母自己決定。但是,如果沒有按照書上的指示來舖床,或者寶寶和父母同睡,絕對不能採用趴睡(林奐均,頁45)。

 
4. :「今天不讓寶寶哭,寶寶明天就會讓妳哭」(林奐均,頁61)。這大概是為什麼「百歲」會被污名化的首要原因。然而,寶寶的「哭」本來就是很複雜又龐大的問題,我僅想指出的是,書裡提到的哭,僅是針對在學習自行入睡或是被夜奶生理時鐘卡關的「哭」,換言之,這裡的「哭」,一部份是自己很努力要睡著前的「發洩」,或是因為寶寶的「想要」跟他真正的「需要」相衝突,所以用哭來表達他的抗議(例如,「想要玩」,但其實已經很疲累了,他真正需要的是「休息」)。書裡從來沒有說,若寶寶身體不適或有其他問題,就漠視他的哭聲。所以,建立作息表的很大幫助,就是能適時幫助父母搞清楚到底哪些哭是「受苦」(suffering),哪些哭是「掙扎」(struggling)(此兩種比較源於Janet Lansbury討論寶寶入睡哭時的「查房時機」)。如果是「受苦」(suffering),當然要抱起來檢查安撫;若是「掙扎」(struggling),就讓寶寶好好學習吧(當然,從來沒有說父母不能在哭了一段時間後,進房安撫。或是讓父母思考是否需要重新調整送寶寶上床時間、是否寶寶受了太多刺激等)。

 
關於寶寶練習自行入睡的「哭」,書中的解釋可能會造成許多人的「不安」。我在此提供另一個解釋觀點(消化Magda Gerber跟Janet Lansbury後的感想):首先,不是所有的哭,都需要「抱」(滿足安全感),因為不是所有的哭,都是在向大人發出「我要安全感」的訊息。自行入睡的「哭」,其實是寶寶在讓自己睡著的一個「學習過程」(上段所稱的「掙扎」(struggling))。這個時候,寶寶最需要的,不是大人不斷介入(抱他),而是讓他有時間跟機會練習。如果大人在不恰當的時間點一直介入這個學習過程,寶寶就會被不斷延後他能夠習得這項能力的時間。這不僅在自行入睡是成立的,在寶寶的發展過程中,還會碰到許多這種例子:例如學翻身、學習坐下。這些哭,比較像是情緒的發洩(在練習過程中受挫、生氣等等),大人可以「適時」採取言語上的同理跟安撫,但一直把寶寶「抱起來」,就等於一直打斷他學習的過程,毫無益處。「大人採最低限度的介入,孩子就會學得更多」,這是Magda Gerber也一直強調的。
 
 

 
5. 丹瑪醫生食物泥:我一直一直選擇用丹瑪醫生的方法來帶孩子,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就是綜合食物泥。簡單來說,丹瑪醫生的食物泥,真的完全可以提供寶寶三餐所需的熱量與營養(完全不用少量多餐,不是我硬不給孩子吃,而是食物泥本身的熱量就足夠。此外,三餐與泥的細緻度,完全很符合腸胃健康的概念!)。但是,這一點從來沒有被「反百歲」的人提出來,這是我很不解的一點。也因為食物泥,所以寶寶才能夠養成不用夜奶、擁有夜裡長時間睡眠的習慣。
 



最後,也很重要的一點:如果你是抱著百歲育兒就可以很輕鬆很快速上手的心態,我要告訴你大錯特錯。所有的百歲媽,都是身經百戰歷練過來,一開始完全沒有比較輕鬆(當然,一切上軌道後,育兒確實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衝突),請不要抱著百歲就是捷徑的迷思,那麼你一定走不到食物泥那一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