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連結:The Truth About Infant Self-Soothing

 

 

嬰兒的自我安撫往往被誤認為是「愛之深,嚴之切」、「任憑寶寶哭」、讓寶寶獨自「面對」,甚至是忽略寶寶。顯然有些人誤會了自我安撫的概念,或把它拿來做為漠視孩子的藉口。也或許是因為如此(真的或想像的),有些人遂徹底排斥這個觀念,不認為寶寶可能從學習安撫自己中得到任何益處。

 

 

誠然,事實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。若一位敏銳、留心的父母或照顧者對「自我安撫」是懷著開放、支持的態度,但並不會強迫、要求、期望或完全任憑寶寶學習自我安撫,結果會是健康、有助益的。在我們的陪伴下,留一些空間給寶寶,讓他們能夠發展出安撫自己的方式,這才是充滿愛與體貼的學習方式。

 

讓寶寶學習自我安撫,意謂著當他試著找到大姆指時,我們靜候一、兩分鐘,聽他的抱怨,而不是馬上塞安撫奶嘴給他。或是記得要給他兩種固齒器,讓寶寶二選一,然後另一個讓他拿在手裡,而不是太自動就把東西放到她嘴裡。學習自我安撫也可以是睡前讓寶寶在我們的懷裡哭,宣洩情緒,而非搖睡、拍睡、哄睡等──誠如Hand-in-Hand Parenting中的 "Helping Young Children Sleep" 所說明的一樣:

 

孩子的天性就是對於不快的情緒會採取立即且激烈的方式發洩。但父母的觀念則是認為要馬上阻止孩子發洩情緒!我們被灌輸要給孩子安撫奶嘴、食物、搖他們、拍拍他們、責罵,再大一點,如果大哭跟尖叫超過一分鐘,就是用『暫時隔離法』跟『愛的小手』。我們的觀念與孩子健康、直覺的立即發洩負面情緒完全背道而馳。於是,孩子累積了這些不快的情緒,每天都在找機會宣洩──通常是透過測試底線或為了一些小事而崩潰。如果孩子無法在白天倒空這些情緒,晚上就會繼續困擾他們」──Patty Wipfler。

 

對於自我安撫保持開放的態度,能讓寶寶依他們的能力程度,主動參與照顧的過程。Magda Gerber在Dear Parent: Caring for Infants With Respect 中提到:「嬰兒時期是極度依賴的時期。僅管如此,從一開始,寶寶就應該被允許為自己做些什麼。」這能培養寶寶的能力,最終也會讓我們的育兒之路輕鬆一些。

 

Ellen Galinsky在其著作 Mind in the Making,其中有一則故事── "Helping Children Learn to Take on Challenges",記錄新生兒加護病房中,對早產兒(比預產期提早10~12週出生的寶寶)的研究。若護士跟醫生在照護這些早產兒時,沒有花一點時間觀察寶寶給的提示,或讓寶寶主動參與過程,Heidelise Als(哈佛大學研究員)表示:我們似乎浪費了寶寶太多寶貴的精力。

 

Galinsky解釋:「一旦原本精力充沛的寶寶放棄了,病歷資料就會記錄寶寶已經適應的很好。但Als卻持不同看法:『寶寶放棄了;他任憑處置。

 

Galinsky表示:「在記錄行為後,他們發起一項研究,就是護士開始『解讀』寶寶的行為,並會依據各別寶寶的自我安撫方法,予以回應之,讓寶寶有更多主動權。這項實驗的結果非常驚人。在這些早產兒裡,嚴重慢性肺部疾病降低了,腦部活動增加,成長也增加,也能早點出院。除此之外,照護的費用明顯減少許多。」

 

她的結論是:「即便是年幼如早產兒,若他們能夠在協助下,以自己的方法來處理壓力、安撫自己,就比較不會受到壓力造成的傷害。

 

那麼,對於孩子與生俱來的自我安撫能力,我們該如何看待,又該如何協助?

 

1. 相信寶寶是有能力、完全的人(whole people):奉獻畢生心力研究嬰兒的專家如Magda Gerber, Dr. Kevin Nugent, 跟 Alison Gopnik等等,都毫不猶豫的表示,即使是新生兒,他們也是有覺察能力、獨特的個體。

 

最近在The Irish Times中有一篇文章,分享Dr. Nugent新出的手冊中一些段落,主要在幫助父母解讀如何與新生兒溝通:「寶寶把手或拳頭放入他的嘴巴──即便他不餓──這個『傑出的能力』,不是無意義的動作。他會如此,可能是覺得不安的時候,藉由吸手來平靜自己,讓他能夠保持機靈,觀察周遭環境。透過這個簡單的動作,『你的寶寶就在告訴你,他多行,而僅管他還小,探索新世界的渴望有多重要。』

 

相信寶寶的能力。他想要為自己做點什麼,並且他能夠為自己做些什麼。~Gerber

 

2. 學著觀察、理解、認識你的寶寶:了解寶寶的能力所及跟脆弱之處,試著解讀寶寶給的提示,並依此做最佳回應。

 

父母要做的,就是不斷評估嬰兒的能力是否足夠處理某一情況。例如,當嬰兒注視某一項物品(或作勢要拿),許多大人會飛奔過去,將該項物品拿給寶寶,而未意識到,他們這麼做,就剝奪了嬰兒的自發性行動,與從自己行動中的學習的機會。……你也知道,有時寶寶確實需要幫助,但試著提供些微的協助即可,讓孩子能夠自己來。讓孩子是主動的一方,學習解決問題。~Gerber

 

3. 等待:這是個挑戰。一如歌手兼作詞者Tom Petty所言:「等待最是煎熬」。在等待寶寶努力安撫自己的時候,正是這種心情。

 

 

這裡有一個4M大的Joey自我安撫的影片。Joey的父母──敏銳、留意寶寶、很呵護她──跟我分享的。Joey現在是位快樂、有安全依附情感的幼兒。我原因為時間的考量,打算剪輯這段影片,但後來想想,呈現原版的兩分多鐘,感覺會比較像真的時間──就如同在真實生活中,面對這種景像,我們都如坐針氈當寶寶表現出一絲絲沮喪或不快,我們也覺得渡秒如年(不管孩子多大,這種情況都不會變得比較輕鬆!)

 

 

 

我常說:「觀察並等待。」有時候,你甚至會發現,你所以為寶寶要的,其實是你自己的假設罷了。誤解學語前的孩子,做了錯誤的行為,都很正常,也屢見不鮮。然而,重點是,我們要繼續努力~Magda Gerber

 

讓寶寶有機會自我安撫,就是踏出信任寶寶的第一步。

 

 

©JanetLansbury
www.JanetLansbury.com

arrow
arrow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