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對象設定:青少年。

分享字數:100字左右。

章節:約翰福音 13章~17章。(最終修改定稿版刊於第二期少年新眼光;此處為一刀未剪原版)

聖經版本:現代中文修訂版。

 

 

  • 13:1~20

 

魔鬼已經「控制」了猶大的心,使他決意出賣耶穌。用「控制」一詞,彷彿猶大在出賣耶穌事件中「事不關己」,一切僅是魔鬼的計謀。然而,當我們參考希臘原文的翻譯,更貼近的翻譯是「放置」:魔鬼將這一個意念放到猶大心中,但並沒有能夠「掌控」猶大的自身意志。即使是握有萬有權柄的耶穌(13:3),明知道誰將背叛他,也無法操控猶大的自由意志所做的決定。

 

當我們遇見誘惑、考驗的時候,到底是魔鬼控制了我們?還是我們只是想推諉責任,把自己當成沒有自由意志、任憑擺佈的傀儡?

 


 

 

  • 13:21-30

 

耶穌藉著「愛的洗腳」,想勸阻猶大,讓他再好好想想他即將做的決定。但猶大的意念似乎已堅定,因此耶穌「心裏非常傷痛」。就算耶穌始終如一的愛著屬他的人,仍舊會遭到背叛的命運。

但是,除了耶穌,沒有人明白這個「出賣」的意思為何,就連猶大自己也不清楚,他的背叛到底會造成什麼後果。這顯然意謂,即使是跟耶穌最親近的眾門徒,都還不透徹明白耶穌的真正身份,以及耶穌這個「派系」對當時猶太民族跟羅馬政權所帶來的威脅。

門徒不明白,會危及到當權者的任何其他新勢力,都將被暴力血腥革除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3:31-35

 

即將背叛耶穌的猶大前腳一踏出去,耶穌馬上接著宣佈他(人子)得了榮耀。然而,這是一種與世俗相背逆的「榮耀」──它不是華麗衣冠,不是考上好學校,不是錢賺很多,不是外貌出眾,不是聰明才智。耶穌的榮耀,是他明明知道即將面對的是慘絕人寰的鞭笞與十字架酷刑,身為人子本可以高高在上的他,卻願意低下的承擔與他毫無關係的,死的刑罰。

榮耀不是錦上添花,而是在泥濘卑微之處開出的花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3:36-38

 

彼得是相當熱心追隨耶穌的門徒。但當彼得聽到耶穌說他「現在」還無法追隨耶穌的腳步時,滿腔熱血的他竟高喊「死了都要跟」。然而,耶穌明白人在面對真正的試煉時,肉體與心靈的軟弱。他知道彼得會三次不認他(不敢捨命),但也就是在這樣的試煉中,彼得才會看見自己的軟弱,然後才懂得勇敢,最後終能踏上耶穌將走的殉道之路。

獨有衝勁與熱忱是不夠的,你還必需要深刻的了解自己。每一次的脆弱,都是再次認識自己的機會,是力量的萌芽之處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4:1-14

 

門徒顯然對耶穌的身份、耶穌與上主(父)的關係、父是誰,依然不是非常明白。僅管耶穌清楚的宣示:若不是藉由他,沒人能到父那裡去。

 

然而,你是否想過,你為什麼要到父那裡去?如果誠如耶穌所言,他的作為即是顯示父的心意,那麼對照耶穌一生窮苦、淒慘、短命的人生,沒有大明星的光環或容貌,也沒有上流階級的權跟錢,這位「父」的意念不是太令人費解了嗎?而他還說要人到他那裡去?

 

但耶穌卻仍說,他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宣言,也並不容易回答,畢竟連門徒都不明白了,但至少我們可以把這些話記在心底,好好想想,你信這話嗎?你有要到父那裡去嗎?這位「父」與你的關係,又是什麼呢?

 


 

 

  • 14:15-31

 

「因為我愛你」大概是很多人在被爸媽不情不願的「教訓」後,最常聽到的經典句子。父母,或其他關心我們的長輩,常常以愛之名,對我們施加諸多約束與限制。處在「權力位階」較下面的我們,往往只能「忍氣吞聲」、「敢怒不敢言」。因為他們愛我們,所以我們必須要聽他們的話。

 

不過,在這節,耶穌說:「你們若愛我,就要遵守我的命令」、「愛我的人都會遵守我的話。」乍看之下,似乎和上述的「經典句」一樣有種由上而下的「霸道」感。但仔細讀,會發現耶穌其實是把「要不要聽他的話」的選擇權交在各人手中:如果你真心愛他,就會因著愛他的心而遵行他的話。他不以愛之名逼迫人,而是等各人自己情願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5:1-10

 

童書作家陸可鐸的繪本《綠鼻子》,描述微美克人為了追求流行與魅力,大家都把鼻子塗成綠色。但,潮流總是瞬息萬變,沒多久,綠色落伍了,換紅色,再來藍色、粉紅色、黃色……各種流行的鼻子顏色,就好像這個世界的「規定」,你不遵守,就會被人嘲笑落伍、怪咖;若你選擇遵守世界的規定,則你就要像奴隸般疲於奔命,日日夜夜計較、憂心自己的「鼻子」好不好看,有沒有符合潮流。更慘的是,潮流往往不只一種,所以你會更眼花撩亂,心煩意亂。

 

耶穌也很愛要人遵守他的命令跟規定。但你無須忙盲茫的追求,因為他的命令是絕對且不變的。仔細思量並遵守他命令的人,通常得不到世人所羨慕的一切(成功、財富、美貌等等),但會擁有一種生命的堅毅與勇氣,因為這棵葡萄樹會是你永遠的庇蔭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5:11-17

 

你心目中的耶穌,是否和有求必應的聖誕老公公相差不遠?求,就必得著。你願意來到教會,是不是有時會覺得這是「給耶穌面子」。好像,有時候我們都把耶穌當作僕人,而我們才是神,他要聽我們的才對。

 

但在耶穌赴死前的「遺言」中,他提到了一個很嚴肅的事情:不是你們揀選了我,而是我揀選了你們。耶穌明確的提醒我們,神的主動與人的被動。上主在創造我們的時候,就已經預先決定:哪些人在聽了衪的道之後,就會選擇耶穌基督為救主──但是,衪並沒有說,在哪個年紀會做出這樣的選擇,或明示到底哪些人是獲得揀選的。我們只能等待,心中信仰的種子或許有一天開花結果,然後明白,這一切都不是我的功勞,無可驕傲,而是在創造之初,上主就埋在我心中的決定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5:18-25

 

「基督教」在耶穌的時代,其實是對猶太教進行改革的一個新興宗教團體。它的勢力極其微薄,注定會遭到勢力較大的團體「霸凌」,而在一個政治紛亂的時代,甚至會被政府趕盡殺絕(因為擔心是反政府勢力)。「迫害」不是只有被人憎恨討厭被霸凌,而是會被殺的。

 

而當初基督教在傳入台灣之際,由於跟台灣本土信仰完全不同,也是受到嚴重的迫害。每一個遠渡重洋來到這塊土地的宣教師,可以說是完全獻上自己的性命,用鮮血和汗水將基督信仰的種子栽植在此。

 

身為當代(勢力壯大的)基督徒,我們也要留意,不能成為迫害其它跟我們不同聲音的人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5:26-16:4a

 

耶穌在此節,不斷跟使徒預告,他們終將跟他踏上相同的苦路──因為所持的信念與他人不同,因而要為此獻上性命。那些殺害他們的人,憑恃的就是他們自認為的「上帝」(真理)。十字軍東征、中世紀的女巫獵殺行動、回教激進派的聖戰士、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、當今以色列對巴勒斯坦、美英對中東國家進行的戰爭等等。然而,還有更多雖然表面不動刀槍,卻是同等程度的「殺害」──澳洲的「失竊的一代」[1]、美國黑奴、日本殖民時期、台灣的戒嚴時期、南非的種族隔離等等。這些行使壓迫或殺戮者,都高舉著他們心中所認為的真理而為所欲為,但背後真正的動機,卻往往是歧視、侵略、迷信、剝削、圖利、權力等私慾與偏見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6:4b-15

 

想像有一天,你最深愛、最尊敬、最照顧你的人,將要離你而去(耶穌)。在他尚未離開之前,你可以無憂無慮的在他的庇蔭與保護下成長、生活,他也在與你的每日相處間,把一些很重要的價值觀透過言教與身教傳達給你。但是,你在無憂無慮的日子中,其實並不能夠全然理解那些東西,因為那似乎不是你用得著的。但有一天,他離開了你,留下你自己,帶著他曾經所給予你的一切,學習獨立。而那些你和他在一起時所不大明白的道理,會在你必須學習獨立的狀態下,在面對生命中的各樣狀況時,不知所措時,一一從你心頭浮現、提醒、進而才懂得(聖靈)。

 

(分享說明:這一段我想了很久,該怎麼用比較淺顯的方式談聖靈跟耶穌的離開。後來我腦中浮現的是宮西達也的繪本──我是霸王龍  http://www.kidsbook.com.tw/books/view_book.asp?id=2357,裡頭談到小翼龍的爸媽如何照顧小翼龍,但有一日他們得要離開他,讓他獨立長大。後來遇見受重傷的霸王龍時,小翼龍腦中開始一一浮現爸媽曾經教過他的東西,然後他便用行動一一實踐。我想或許可以做為很淺顯的談這一節的觀念,所以就根據繪本內容書寫之。)

 


 

 

  • 16:16-24

 

在耶穌再次回來以前,那些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們,要活在痛哭哀號、憂愁受苦的日子中。換句話說:在衪再臨之前,我們要活在憂愁之中。衪何時會再回來呢?過一會兒是多久?三天?三年?三百年?三千年?約翰福音並沒有明確交代。但可以確知的是,二千多年後,衪似乎還沒回來,所以我們勢必得繼續活在已經持續兩千多年的憂愁當中。而我們這些根本沒見過耶穌本人的人,如果衪今天就在我們當中出現,你又認得出來嗎?

 

又或是,衪所宣示的再臨,也代表著上帝國的再臨──諸如公義、平安、喜樂、平等、自由等特質的上帝國?而我們的心仍舊會哀傷痛哭,是不是也就因為上帝國的特質至今無法實現在我們的生活中?餿水油風暴、黑心食品、城鄉差距資源嚴重分配不均、工廠惡意倒閉讓工人失去工作、政府在經濟至上的思維中,不斷的犧牲人民的權利、為了錢,商人或財團可以任意粗暴的對待這塊原本物產豐饒的島嶼……。若我們沒有意識到要朝著上帝國的喜樂所努力,這個過一會兒,可能還真得等好一會兒了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6:25-33

 

勇敢是什麼?是敢玩高空彈跳或降落傘?是敢偷開車偷騎車?是敢和其他人一起嘲笑捉弄你看不順眼的人?是敢看色情片?是敢在考試中作弊?是敢在危險海域裡游泳?

在耶穌的眼中,勇敢是面對生命的苦難卻因跟他連結而有平安:

當身邊的男生都在打棒球玩籃球,你覺得你比較喜歡做蛋糕;

當身邊的女生都化濃妝穿高跟鞋,妳寧願穿運動褲去玩蛇板;

當你失戀了,你選擇繼續前進,而不把自己視為全世界最悲慘最該被大家同情的人;

當有人欺負弱小,你會想方法捍衛他而不是冷眼以對;

當有人的行為舉動讓你感到不舒服,你會堅定讓對方明白你的想法;

當你感到非常脆弱沮喪的時候,會向別人發出求救訊號而不是搞自閉。

 

在大風大浪之中,你記得,耶穌會向你走來,並把風浪止息,使你靈魂不致溺死。

 


 

 

  • 17:1-5

 

「永恆的生命」對你來說,是不是像外太空一樣是個遙遠又飄渺的詞?好像應該是將老之人,那些必須仰賴科技或醫學或化妝來把肉身存活時間往後拉長的人,才會煩惱的事。

 

當然,耶穌所說的「永恆的生命」,不是我們真的能長生不死,可以活到很久很久直到永遠,而是一種靈魂的狀態。在永恆之中,你不會感到有缺乏、徬徨、不確定、害怕、茫然、憂慮、空虛等等生活中那些讓人煩心的情緒;永恆是安心、安靜、安定、無畏的狀態,因為你已經找到了意義本身。這個意義,就是上主的道,就是耶穌基督所傳講的真理,在驚濤駭浪中宛如強而有力的錨,使你不至飄流傾倒。在你覺得灰暗的時刻,讓這真理成為你腳前溫暖的燈。在那一刻,你就能體驗永恆的生命。 

 


 

 

  • 17:6-19

 

信仰不是你頸上的項鍊、手腕上的手環、衣服上的圖像、紙上的文字。當你脫掉衣服、取下項鍊手環、闔上聖經後,你還是你,它依舊是它;信仰只是身外之物,你跟它似乎沒有關聯。它好像比較像是一種裝飾品,在特別的日子裡你會想到要拿出來展示,或許帶點炫耀。節慶結束,信仰就又被束之高閣。

 

只是耶穌,他什麼也沒說,就進入到這個活生生的世界,哀傷著人的哀傷,痛苦著人的痛苦,憐憫那些人所不願意憐憫的。他帶著對上主的認識,用自己的生命,在悲歡離合的塵世中,切實的實踐、傳播著道。即使死之將近,他依然選擇留在世上,完成上主的計畫。

 

出一張嘴,買一本聖經,誰都會。但耶穌用身教提醒我們:該用自己的生命進入世界活給眾人看,什麼是信仰的真道。

 


 

 

  • 約  17:20-26

 

耶穌替所有基督徒祈禱,願他們能彼此能合而為一。這個「合一」的基礎,就是建立在13章所提到的新命令:「彼此相愛」。如果這是一件簡單的事,耶穌就不用特別提醒我們。有多少時候,我們會看別人不順眼──可能因為長相、身材、穿著、言行舉止,總是拿著巨型放大鏡挑剔別人跟我們不同的地方;又或者是被欺負的,只能低聲下氣的默默隱忍被壓迫。每一個人都不應該被迫放棄或犧牲掉他/她自己的某些部份,只為了要在團體中生存下去。彼此相愛,就是對於那些和自己擁有不同理念、性向、種族、國別、社會地位,懂得相互聆聽、了解、包容、接納、尊重。壓迫人的,要學習聆聽接納;被壓迫的,要學習替自己發聲,不要窩到受害者心態中,然後才有可能在平等之下,學會相愛,學會在多元與歧異中合而為一。

 
 


[1] 1900-1972之間,澳洲白人為了對原住民實施白化政策,其中一個做法是將原住民兒童強制帶離他們親生父母身邊,然後交給政府機構、教會或寄養家庭。這些原住民兒童從此斷了文化的根,被迫學習白人的語言跟生活方式,也失去了家庭的溫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