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原文連結:Ten Best Ways to Encourage Toddlers to Talk

 

 

譯文:

首先,我們先弄清楚一件事(也讓你把心中的大石頭放下):鼓勵孩子說話,不代表無止盡的對他們喋喋不休,以為讓孩子接觸到越多字彙越好(根據某些專家宣稱,三歲要接觸到三萬個字──這是天方夜譚)。

 

如果有人跟你這樣建議,千萬別理會,因為你家小孩也不會。老實說,有什麼比毫無目的的成天碎碎唸更煩人?就算是我們天使般的寶寶──最心神專注的觀眾──也會不想聽(那只是因為他們沒法朝你丟東西,或叫你閉嘴)。

 

但另一方面,孩子的語言發展確實跟我們說話的質與量有關。假使我們把寶寶視為「人」,那麼語言的質與量就自然會從我們口中產生。與寶寶溝通,告訴他們周邊發生的事,藉此也了解他們的想法跟感受。記得這個簡單的道理,然後與寶寶自然的交誼,這就是語言發展的關鍵了。

 

例如:

 

1. 保持雙方溝通的順暢

從寶寶出生後,他們需要知道,我們除了會告知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(「我現在要抱你起來了」),也會注意他們發出的非言語訊號,留意他們發出的聲音跟哭聲。如果我們還不能確定寶寶的訊息,我們會先等待,再做反應。我們會先問寶寶,給孩子時間消化我們的問題,然後再聽聽他的反應。我們盡最大的努力,試著明白寶寶想跟我們說些什麼。雖然一開始不太順利,但會漸入佳境。這些嘗試也會讓孩子深刻了解:「我們希望你讓我們知道你的需求跟感受。我們相信你能夠跟我們溝通,我們也努力想了解你。」

 

這很重要。唯有我們有發球權,衷心邀請寶寶與我們溝通。

 

 

2. 用你本來的聲音說話、採第一人稱

許多人認為應用「媽媽話」(motherese)[1],這本來就是具有爭議性的話題,不過我發現──跟寶寶用我們正常的聲音說話(速度放慢),會提醒我們:我們正在跟一個「人」說話。這個方式簡單多了,也不會讓人覺得困擾(我很清楚,因為我就是用「媽媽話」跟我家的狗說話)。如此一來,也就讓寶寶學習一般的說話語調跟方式。寶寶聽越多正常的語言,他們語言習得就會越快。

 

孩子對虛偽的事物總是非常敏銳。我認識一些孩子,他們不是在「媽媽話」的環境下長大,如果有大人對他們用「媽媽話」說話,孩子會覺得不被尊重、被輕視。

 

用第一人稱而不是「麻咪愛強尼」是很微不足道的細節,但這也提醒我們:跟寶寶說話時,是人跟人在對話。寶寶或幼兒正像海綿般學習我們的語言,為何要用有別於跟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或成人說話的方式,來跟寶寶溝通呢?我覺得這不合理。我一直都相信,寶寶很清楚媽咪、爸比、強尼是誰,我們不需要一直提醒他。而孩子對於代名詞的習得也會較早──如果他們有樣可學的話。

 

 

3. 談談那些真實的、有意義的事物

換言之,不要只是「教」語言,要「用」。把一顆球拿起來,指著它,然後說「球」(是有沒有那麼乏味),這種教法的成效遠低於實際描述某個相關情境(也就是有意義的):「你移動到紅色的球那裡去,摸了它,結果它又滾得更遠了。」

 

寶寶跟我們一樣,對他們在乎的事情學得最快。在上述例子中,寶寶可能在意的是跟他有關的字──移動、紅色的球、摸、滾。這些字就自然出現了,但誰會去一個一個數啊?(喔對,那些專家們)

 

註:我不是說每一次寶寶在玩的時候你都要實況描述。當孩子正在玩興上時,要如何判斷何時該說話?就是看寶寶是否對我們的反應有興趣──這個時候,他們通常會看著你。

 

 

4. 依寶寶狀況閱讀繪本、說故事

意味著不要預設任何立場,單純跟著孩子的興趣走。如果孩子想花五分鐘讀某一頁,那就這麼做,然後跟他說說你看到了什麼。讓他跳頁、書拿反著讀、沒有讀完故事(或根本沒讀),讓他隨心所欲。等孩子準備好、讓閱讀是由孩子主導,那麼我們就是滋養孩子愛書的習慣。愛書的孩子,會愛上語言的。

 

如果你是屬於點子多的(通常一天下來,我已經陣亡了),可以說故事。我永遠記得我爸說過的瑪莉跟她的狗Zip的故事。呃,其實我不記得故事內容──除了我很開心能夠獲得爸爸的陪伴。

 

 

5. 慢一點

我每一次都忘記要慢下來。孩子還小的時候,我們應該在房子裡到處貼著「慢一點」的提醒。有一籮筐的理由告訴我們,在孩子身邊要慢下來──特別是在語言方面。如果我們慢下來,孩子就會聽、懂。

 

 

6. 放輕鬆、有耐心

父母的擔憂,孩子都能感受得到。但這並非是推動孩子關鍵發展的理想氛圍。言說需要勇氣。放輕鬆,有點耐心,相信孩子自己的時程表。許多我認識、有耐心的父母,都目睹了孩子語言能力瞬間大躍進──突然就語言大爆炸。

 

如果你的孩子在語言的理解上似乎較為緩慢,或是在其它發展方面有不太尋常之處,請尋求專業諮詢。

 

 

7. 不要測試孩子

要讓孩子能夠開口說話(或是做其它事情),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信任。如果我們故意測試孩子,顯出我們不相信他,或不尊重他。Magda Gerber的大原則:「不要問孩子,你明明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。」(也就是像:「鼻子在哪裡?」)

 

雖然我們很希望孩子,能用他們童言童語的發音,跟我們說他最新學到的字(「強尼!你說『烏龜』給奶奶聽好不好」),但這種「演出壓力」通常會讓幼兒死都不開口。

 

 

8. 外星語也是在說話

當寶寶或小小孩在說一些非地球的語言,其實他們常是在振振有詞。所以,充耳不聞,或是模仿他的外星語,都不是尊重他的作法。可以回答:「你在跟我說話,是在說剛剛走過去的那隻貓嗎?」或是「你今天有很多話想說噢。」

 

 

小心不要犯了以下常見的無心之過

 

9. 糾正

當孩子開始試著說話時,他們常說錯顏色、動物、還有其它東西,大人往往就會糾正這些錯誤。不要。這沒必要,而且會打擊孩子。多一點耐心跟榜樣,小小孩終將會分辨熊跟狗、紅色跟橘色等等的不同。

 

Learning All the Time一書中,John Holt解釋:「當孩子開始學說話時,他們常把某一物的名稱來泛指某一類東西,或相近似之物。」也就是說,如果小小孩把所有動物都稱為「狗」,這不代表她不知道牠們的差別。

 

「倘若一位國外的知名人士來拜訪你,你不會一直去糾正他的中文而不管他多麼想學這個語言,因為這樣很沒禮貌。跟小小孩打交道時,我們不會覺得有粗魯或無禮的問題,但實際上確實如此。」

 

 

10. 漠視想法與感受

假使你的孩子(用他的方式)跟你說他要換尿布,你檢查尿布,但是沒濕。或是你兒子說「己瓜」,你知道他很愛吃西瓜,而且他才剛吃完。先不要急著馬上回答:「你不用換尿布。」或「你怎麼可能肚子餓?你才剛吃完耶。」而是不帶評斷的接受並表達你明白他想說什麼。「噢,你是在說,你想換尿布嗎?」(然後等孩子回應)。「是嗎?嗯,我知道你很想再換一次,一起的時候很好玩吧。只是,你的尿布是乾的,所以現在還不用換。我們等等再看看好嗎?」

 

「你想說西瓜嗎?」(等孩子回應)。「你很想吃西瓜嗎?」(再等一下)。「噢,你不餓嗎?你只是想說『西瓜』嗎?很有趣的字,是嗎?」

 

一旦我們傾聽、尊重這些初期的溝通,孩子就會受到鼓勵,願意持續說話。他們會知道,我們會樂於接收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、感受、點子;並且很有可能在未來好幾年內,我們會是他最愛的死黨。

 


[1] 或稱baby talk。特色是說話速度緩慢、腔調特殊、用詞簡單具體、疊字、句法單純

 

 

©JanetLansbury
www.JanetLansbury.com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Janet Lansbury 語言 嬰幼兒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ughandamy 的頭像
    hughandamy

    蛋家四口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