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原文連結:When Respect Becomes Indulgence

Dear Janet,
 
身為一名心理發展學家與教授,我很喜歡閱讀妳的網誌跟文章。妳針對幼兒發展所提出的詳細方法與解釋,也多為學術圈內所接受(至少在我的研究領域)。
 
 
最近我在思考一個問題,就是我們如何知道該對什麼年齡的孩子,有哪些恰當的要求?我兒子將要邁入學步兒階段,我希望先預備好自己。所以,要怎麼知道該對特定年紀的孩子提出哪些合理的要求呢?
 
 
例如,最近有朋友帶他們家三歲的女兒來。在離開的時候,她決定穿媽媽的鞋子走到車子那裡,這意味著會花很多時間,她也可能會跌倒。在這種情況,什麼樣的回應會比較恰當?
 
 
在另外一次出遊裡,另一個朋友的小小孩開始用頭撞地板、大發脾氣,她該怎麼做?

 
感謝妳。
 
Michelle

 

Hi Michelle,
 
謝謝妳的提醒與提問,我真的花了一些時間思考。首先,在妳所提的兩個例子中,我所能察覺的共通點就是需要態度冷靜的父母。我讀到「恰當的要求」時有點困惑,然後我才意識到,妳問的是恰當的「行為」,這兩者是有出入的。

 
我們怎麼知道該容許什麼?何時又該劃線[喊停]?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?我針對妳所提的例子,提出一些一般性的原則供參考:

 
容許:
 
情緒--永遠允許。孩子需要能夠表達他們心底最深處、最黑暗、最古怪、最激烈、或看起來不適當的各種情緒的自由。

 
情感與「自我」是相輔相成。從新生兒開始,孩子需要知道我們會有耐心的聆聽、接受他們所有的情緒,並且盡我們最大的能力,理解他們。困難之處不在於如何壓抑情緒(分散注意力、懲罰、或其它冷處理),而是避免讓爆炸的情緒太過影響我們--聆聽、支持孩子,但同時不受孩子情緒影響。

 
我覺得對我有用的小提醒:我們無法掌控他人的情緒,我們只能控制孩子想如何表達情緒。鼓勵孩子表達情緒,並且正視情緒,是決定孩子情感康健(emotional health)與自我價值的關鍵。

 
幼兒會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到達了一個臨界點,必須要將超乎他們所能控制的強度情緒給釋放出來。因為生氣、憤怒或沮喪而倒在地上、用頭撞地板的孩子,需要一個冷靜、體諒的家長,讓他完全把情緒宣洩完--不是懲罰他,甚至「安撫」他來平息這場風暴。
 
 
要使孩子的情緒獲得有效的釋放,[無理取鬧的]大發脾氣一定要完全宣洩。接下來我們同理當時的狀況,並給予抱抱。「哇,我說你不能再吃一塊好吃的蛋糕,你很不安。你真的很想再吃。」

 
如果撞頭成為一個常見的習慣,請務必諮詢專業人員,但通常孩子不會故意傷害自己。我們最佳的回應,就是保持冷靜、接受[孩子的情緒],可能同時也塞一個枕頭到孩子的頭底下(「我把這個放這邊確保你的安全」)。

 
如果我們也爆走、施以處罰、或被惹毛(換言之,我們讓這個行為「踩了我們的地雷」[push our buttons]),孩子可能會有意識的重覆這個行為。
 
 
安全的探索區、孩子自主遊戲--對年幼的孩子,玩耍、探索、實驗都應讓孩子自行決定。孩子的決定會讓我們驚訝,而且不是常常看起來是在「玩」。培養、觀察孩子自己遊戲的能力,是照顧寶寶和幼兒最大的樂趣之一。對孩子來說,自由的玩樂是絕對必要的(而且這將讓孩子更能接受我們所立的界限)。理想的狀況是:我們提供機會和內容物,然後讓孩子自由發揮。
 
 
我不認為讓孩子穿媽媽的鞋子玩有什麼不好--如果媽媽不介意的話。不過(我將在文後解釋),孩子探索的天性,並不代表他在我們認為安全或適當範圍之外,也能夠如此為之。
 

 
立界線的時機
 
 
安全考量--也就是,留心孩子用頭撞地板的行為,它可能是非自願的過渡時期。

 
穿媽媽的鞋子走到車上多少有危險性,不大是一個合適的實驗。在我看來,孩子表達她所真正希望或需要的,是父母的領導權跟界線。

 
當孩子在測試底線--我把孩子要求穿媽媽的鞋子走到車上,視為對意志的測試,如果孩子獲勝,媽媽就輸了。我內心猜想,孩子會希望媽媽能夠真正關切她,跟她說不。那名小女孩感覺上是個堅定、機伶的孩子,甚至若被允許,是能夠穿著高跟鞋走到車子那裡。不過,藉時應該又會有另一項底線測試的時候。

 
與其陷入大戰之中,我建議跳出來,以淡定且關愛的口吻立下界線:「我知道妳想穿我的鞋走路,在我們家可以這麼做,因為很安全,但不是現在。妳想穿妳的鞋?還是打赤腳?」她可能會坦然接受,或反對,並且釋放一些已經在心裡蘊釀一段時間的情緒。

 
在轉換[環境]時(transitions)--年幼的孩子比較不會面對環境的轉換,也就是說,比起遊戲時間,孩子此時需要更多的指令與較少的選擇來幫助他們渡過這些轉換。但他們仍需要有自主權,例如要不要穿「自己」的鞋子走到車上(如果情況允許),或是「你想要自己走或我抱你?」這種選擇。因為孩子想要學「媽咪那樣走路」,而讓所有人等她,則是縱容孩子,讓孩子擁有過多不恰當的權力。

 
地雷區--教養關乎培養一段至關重要的關係,亦是孩子將來發展所有關係的參考範例。既然一段關係需要兩個人,我們的需要與感受是和孩子的同等重要。沒錯,身為父母,我們做出了許多犧牲,但最終,這段關係還是需要雙方來維持。

 
因為我們是負責照料[孩子]的成人,所以我們是唯一能夠保護親子關係免於陷入氣憤、虛偽、不信賴、討厭的狀態之中。這也是為何我堅信需要立界線,避免「踩地雷」--換言之,儘可能不要讓孩子的行為有惹火我們的機會。(是的,情緒的表達真的有時很讓人抓狂,但這不算,因為我們無法、也不應該控制孩子的情緒)。
 
 
如果我們不希望女兒玩我們的鞋子,我認為我們就應該禁止。與其覺得內疚,我們應該覺得因為我們有照顧到自己[的需要],並且將親子關係擺在首位。

 
要讓孩子不惹毛我們,更簡單的作法就是,在孩子遊戲時,把那些她絕對不准碰的物品收好。這也就是為何安全、封閉的遊戲區域是如此重要。這個區域讓孩子盡情地探索,滿足孩子健康、本能上的需求,而又不會讓我們頭痛,不用每隔幾秒就聽見「不可以」(他們也不會聽)。寶寶就是會試這個試那個,如果我們常常需要說「不准」、「不可以進去」,我們會開始覺得很惱怒。
 
 
此外,若我們為了討好孩子,而允許孩子做那些我們並非「真心」允許的事,結果就會變成,我們是要爆炸的一方,這就很危險。

 
我們希望孩子們長大後,認為自己是很惹人厭、讓人不愉快的人嗎?而[我們的作為]也很可能正在實現這個預言。
 
 
「我們應對自己的內在節奏非常敏銳,這非常有幫助--知道你的需要是什麼,然後告訴家人,讓他們也學著尊重你的需要。為了孩子而無止盡的犧牲自己的需要,將會造成親子雙方內心的不滿。」~Magda Gerber, Dear Parent: Caring For Infants With Respect

 
我希望這篇能帶來一些啟發。期盼聽到妳的想法。

 
Janet




©JanetLansbury




在原文中的討論區裡,讀到了三個例子,都是孩子在要求父母設界線藉此宣洩情緒,很有趣,因此摘譯如下:


AK: 關於那位想穿媽媽鞋子的小女生--我發現,我的女兒(4Y5M),當她需要一個能讓她沮喪的藉口,藉此發洩一些她無法表達的情緒時,她就會做出一些可笑的要求。她會特別挑在(對她而言)壓力較大的情況下(像是在別人家,或是家裡有訪客時)做出這些要求,似乎就是為了要[大人]訂出界線,然後她就有理由好好發一頓脾氣--然後她才會說出真正令她難受的原因。通常是因為肚子餓,或想離開了。如果我沒有對她提出的瘋狂要求設下界線,她就會越來越脫序,直到我們雙方有一人先失控。最好能在第一時間就立好界線,接下來處理後續的情緒爆炸,然後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。


Colin Summers: 我的大兒子只有在他很累(累到連路都走不好了)的時候會做出很無理的要求。我會把他送上車,回家,然後他會一直碎碎唸:「我要去找[堂弟]Jonny一起去看電影......」,不斷重覆,越來越焦躁,直到一切安靜下來。什麼同理或安撫都沒用,他一定要滔嚎大哭三分鐘,然後就沒了。其實我覺得,他的腦袋根本有一部份早都睡死了。


Chelle: 我也有過孩子累爆的經驗--我家的4歲兒就會開始做出一些荒謬的要求,或做一些他明明知道不妥的行為,然後我就會立界線,他就上演空前的「這不是肯德雞」,過沒多久就睡著了。真的很奇怪啊。不過我發現這點後,心裡就好多了。那一天我才跟他說:「你知道嗎?當你開始____,通常代表你累了。你需要拿你的毯子然後休息嗎?」他馬上翻臉,說不要,接著走過來抱我,我幾秒後才發現,他已經直接在我懷裡睡著了。我希望他有朝一日能覺察自己的疲倦,不用老是要用踩底線/先崩潰的方式.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