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DSCN6233

 

幼時,因為家裡與祖父母的家離得遠,往往只有過年才有機會「返鄉」。記憶最深刻的,就是我總是孫兒軰中,最愛跟祖母去傳統市場採買的孫女。兒時的眷村曲徑,傳統市場那些濃郁繁複的氣味與口音,以及與祖母一起採買的時光,成為都更了的城市與人心後,最捨不得忘卻的記憶。

 

波拉蔻的《雷公糕》,多少亦是帶著這樣緬懷已失落的過去所著。在《雷公糕》中,呈現出鄉間的閒情,與非全然工業化的生活型態。更重要的主題,是「食物」在情感的維繫上(人與地土之間、人際之間、人與記憶)扮演著催化與鞏固的角色,在本書中亦然。在《雷公糕》裡,讀者較能直接「看見」,食物生產的來源,能喚醒、牽引出人類與大自然(天然)間的情感:例如,從穀倉的老母雞妮麗那兒取得雞蛋、從老蠻牛那裡取得牛奶、與栽植在棚架上的蕃茄、自家種的草莓。這對當代的讀者來說──特別是要抵制市場壟斷與資本剝削而新興起的小農論述,應該會激起「心生嚮往」之的心情。這樣的心情,也就是想重拾人與地土之間,原本應相互信賴、依存、感恩、互惠的珍貴情感。

 

我不用「原始」或「自然」或「自給自足」來形容書中的背景──雖然雷公糕的製作用料,是祖母和孫女從自家穀倉與小倉庫取得,也避免落入自以為是想像投射出的,對農村鄉間生活的歌詠或抬舉。不用「原始」或「自給自足」,是因為除了雞蛋、牛奶、蕃茄與草莓之外,無論是巧克力、糖、麵粉,以及烘烤蛋糕的器具,都是貿易與工業化(文明)的產物。更別提在繪本最後,祖孫倆可是安份的端坐在舖了漂亮桌巾,煞有其事的煮了茶,優雅的享用著雷雨交加的下午茶(餐桌禮儀是文明發展的刻意痕跡,並有其背後的階級意味)。也是基於此,我們不能輕易的以為這是一本推崇「原始」的、「自然」的、歌謳「田園風情」的。甚至雷公糕本身,作為烘焙過的「熟食」,在李維史陀那裡,也就是一種「文明的」。

 

而雷公糕的製作,重點也從來不是最終成品雷公糕(充其量僅是妝點)。而是在食物的採集與製作的過程中。角色的設定(祖母與孫女),雖然是波拉蔻的自傳回憶,但不禁也讓人聯想到許多繪本亦很愛用祖父母與小孩作為主角。是否,在深層的生命時間軸上,隱喻著老靈魂與幼靈魂擁有著相似的行進速度?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,多數人的速度,相較之下總是快的。因此,若為了一個孩子的恐懼與害怕,為了他還未適應這個世界的各樣聲響,多數人必須特地、刻意地,停下來,調慢節奏,(讓我們客觀的想著)並非人人都有這樣的甘心樂意。因此,把兩種靈魂步調相彷的人──需要「緩慢」的靈魂──併置一起,就是天作之合了。試想,光要搜集各種材料就要花上近一個小時(別忘了,是要帶著一名兒童一起完成的,速度能快哪去?),能夠好整以暇,悠悠哉哉,不催促不趕快的人,除了那些已經置於時間之流外的老靈魂們,誰更能勝任這件事?

 

在這樣與靈魂速度匹配的食物採集與製作,更深刻了巴布斯咖(奶奶)與孫女間的情誼。雷公糕是否貨真價實,是否令人垂涎三尺,小女孩最後是否真的戰勝了自己的恐懼,都只能是次要的。真正關鍵的,是幼靈魂找到了與其同速度的老靈魂,在那些緩慢之中,情誼如酒般,陳陳地發酵。在祖孫情誼間發酵,也在日後逐漸被機械化的生命時間中發酵。手作糕點由生轉為熟的過程,也彷彿是年幼的記憶轉化成為對那些緩慢年代的致意與鄉愁。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