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當哥哥語言的掌握日益嫻熟時,每日他必定會問的一句話:「媽媽,我們要出去走走了嗎?」

 

從我們搬至大學城後,那時哥哥走得比較穩,又可以走得較久。於是,視他的體力,每日我都有安排固定時段帶孩子「出去走走」。畢竟,走不了幾步路就是免費的大草皮跟藍天,英國浪漫時期的詩人,不都在戶外的大自然中得到療癒跟文思的嗎?

 

 IMG_0424  

 

一開始純粹是抱著消耗孩子電力的心態(又不能耗得太超過,夜裡會難眠)。他專注著他的探索,我則當建立孩子資料庫的觀察員。這是一個相對輕鬆且愉快的親子時光,他可以盡全力走跳奔跑,出動全身的感官神經進行各樣與外在事物的連結。我所需費心費力的,就僅是注意他的安全。

 

隨著孩子年紀越大,我越感覺到他體內有種滿溢出來的能量。彷彿他們的靈魂漸漸甦醒起來,原本凍結在遙遠無可回溯的記憶冰層中的、對大自然熱愛與渴求,或根本他們本來就是從那個國度轉生而來的精靈,在這個時候終於破冰而出。一旦甦醒,就迫切的想回歸到沒有四方牆壁限制、沒有過於文明發展的那個質樸、清澈、閃著旭光、由眾星晨與自然元素所聚合的空間,如同離散的民族竭力的渴望回歸想像或真實的祖國。

 

William Wordsworth的〈Ode: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〉,現在想來,竟如此貼切。

 

無論家中擺了再多各樣精美、極具巧思、聲光俱佳的大小玩具,在他們的好奇心燃燒完後(一個小時?),你若是沒有覺察到那股祕密的渴望與能量,就只會覺得孩子怎麼渾身不對勁似的,調皮搗蛋。「啊,你怎麼那麼難取悅?」你會抱怨。於是就只好撩落企陪孩子在家玩;於是只好請出三C大神;於是你要想盡各種花招把孩子關在屋內;於是,你覺得帶小孩怎麼那麼累人。

 

只是,孩子的靈魂,本就不該被如此囚禁。每一個都是關不住的彼得潘。因為本就不宜室宜家,所以你在家中所費心替他擺設的一切,他或許只都蜻蜓點水的碰碰,摸摸;於是你開始懷疑,孩子是不是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動的問題?又或你被迫拿出口味越來越重的電視節目以蠱惑孩子,讓他們彷彿是打了催眠劑半夢半醒。只是,被阻斷的能量不會消失,如同閘門關起的水壩一樣,一旦催眠劑的效用退去後,洩洪的威力讓你招架不住,然後怪罪這些產品是罪魁禍首。

 

 

P6261306  
  

 

其實,原來孩子只是想回到他們靈魂的原生地。不受過度限制的,去踩一踩落雨聚積起來的水塘;去看一看荒廢庭院裡俊拔的大樹;去丟一丟修剪下來成堆的樹枝;去揮一揮可以隨風飄揚的塵土;去撿一撿冬日樹梢掉下來的遍地果實;去爬一爬任何他能勝任之物;去讓陽光刺眼;去讓藍天環抱;去讓冷風蕭颯;去讓草地留下奔跑的印子;去讓腳丫子沾滿地土;去讓眼睛含住沙粒,去讓髮絲與落葉糾結,去讓雙手熟悉著植物的觸感……去跌倒,去馳騁,去搞髒,去發現他自己。

 

去讓他們的靈魂,得到完全的舒展跟吶喊,跟他們的原生之處相互共鳴回應。你要做的,就是專注的在一旁,觀察他,認識他(優質陪伴)。在那時,你會驚奇的發現,原來隱藏版的小天使只能於此時此地窺見,你會忍不住一直注視著他們身上閃著的溫柔薄光──一種極為專注遊戲時所散發出來的美麗(誰說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來著?)。

 

IMG_0989  

 

然後,你們返家。然後,洗了澡吃飽了的孩子,會靜靜的去尋找他的玩具,去靜靜的讀著他的書,去靜靜的聽著他的音樂。去靜靜的,安靜在家中的某個角落。你不必再想花招來娛樂他,不必再請出3C大神,疲倦的孩子只想心滿意足入睡。你簡直會想著:「啊,歲月靜好。」有時候聽人家數落孩子,怎麼都靜不下來。

 

沒有動,哪裡來的靜?孩子們在得到適量的「動」之後,自然會回到「靜」的狀態。交互循環。不讓他在外,那他就只能在室內動,但往往會招致一陣責備。

 

跟孩子離家出走,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。或許,他們最原始的母親,是自然。或許,我們也才懂得,詩人的 "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"的另種詮釋。

 

IMG_1012 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