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概也算是孩子對軌跡(trajectory)基模(schema)的一種,吸引。
兄:3Y4M;弟:1Y6M
點子並不新,之前在 Visual Addition Pom Pom Drop 拜讀過--原來廚房紙巾筒可以這樣玩。但家裡沒有現成物材,就沒有放在心上(媽媽最愛這種不用花錢的小玩具)。
前幾天玩具盒子中,遺留下了四個方形長盒。小孩對這些長盒/捲筒都有莫名的迷戀,拿來當成隧道,當成鋼鐵人的手臂(oh well....),容器夠大的話,就想方設法把自己塞進去。我通常就是興味盎然外加有夠不能理解的,看著兩個兒子把那些物材成為身體延展並遊戲與幻想的一部份,然後往往沒多久就把脆弱的盒子/筒子撕/踐踏個稀巴爛。我只能嘆息一聲,對,這就是兒子。然後把殘骸扔到資源回收分類項中。
扯遠了。當我拆開紙盒並發現裡頭的方形長盒,直覺告訴我,它們一定還能夠在被回收以前,再發揮一次生命力(vitality)。只是我仍在等待epiphany,一個ereka的時刻,或是也在等兒子們給我靈感。
也忘了兩個人是誰先開始的,拿起了紙盒,把小火車往裡丟,看著它從另一端跌出來,覺得好玩的呵呵笑著。賓果,我的ereka!
我於是把兩個紙盒黏在牆上。一開始黏了一個非常教條式的,垂直方向。孩子發現了,樂得爭先恐後要把東西丟進去。我看著掉出來的玩具,便隨手拿了個容器(嗯,淘汰掉、已成為他們玩具的雪平鍋)放在洞口下方,瞬間有了「投籃」的意味。在害怕兩個小男生又為了爭奪紙盒而最後把它又毀掉,我找到了另一個紙盒(剩下兩個大概命途多舛),這回終於想到,可以放斜的(哥哥大聲抗議不准貼到他的圖畫紙上。「你根本沒在畫啊!!!」)。
意想不到的是,底下的雪平鍋成了某種他們自己設定要達到的「目標」(東西一定要落到裡頭)。垂直時是相對容易的,但是當紙盒是傾斜時,落地點則就不同了。所以往往會「接不到」東西。
哥哥為此生氣不已--雖然我已經告訴他要先注意東西掉下來的位置,再決定鍋子要放哪裡。牆上的管路(?)可以再有更多路徑--如果盒子/筒子夠多,我在想,如果可以換成透明的管狀,一定爆有趣(但這樣子就要花錢去找了,噗) 。當然,要更有假掰的「學習」,可以教孩子數數字(投籃成功的眾物件)之類(我也沒打算這麼做)。
不過這兩個傢伙看來是比較著迷於把東西從管子丟到鍋子裡(重點是,免費!)。睡前的收拾樂高積木也成了投投樂(把收納盒子放在紙盒下端即可),或許有一天,他們也會有eureka,問:為什麼東西會往下掉呢?
夜裡,加工把管子稍微做了點變化
隔日早上,起床發現後,馬上再玩起來
下午也還可以再玩一次。看起來勉強還能撐一陣子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