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連結:3 Reasons Kids Don't Need Toilet Trainging (and What To Do Instead)
身為父母學教育者與作家,我的基本態度是支持、鼓勵跟回答問題。所以,每次被問及戒尿布的建議,我都會有一絲絲揪心的罪惡感,因為基本上,我的答案都是「不用」。
孩子不需要大人訓練他們如厠。但孩子需要的是細心、能夠溝通的父母或照護者,在練習使用馬桶的過程中給孩子打氣跟幫助;而這個過程也依各別孩子而有所不同。
我不建議大人主動幫孩子戒尿布的三個主要原因如下:
沒必要
我不記得我家老二跟老三怎麼學會如厠。老大我還依稀記得一點點起頭的部份,但那是因為,她一歲半的時候就顯得很有興趣,讓我頗吃驚,而直到兩歲才算完成了整個過程。
我的經驗反映出,如果父母不那麼費盡心思在戒尿布這件事上,學會如厠的過程其實很稀鬆平常、自然,甚至有點枯燥。
問題來了:父母要操煩的事已經爆多了,如果能少操煩一點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結果(或甚至更好),為何我們還得把戒尿布這件事加到待辦事項中?為什麼要把自己捲入棘手的情況中?或角力拉鋸戰?搞得雙方不爽又沒成效?我們明明可以放輕鬆,享受孩子「自己辦到」的成果,並替他喝采,那麼為何要當一個嚴厲的監督者?
有風險
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本來就需要跟父母唱反調,如果父母對訓練如厠很堅持,正常的幼兒都會退縮──即使他們可能已經準備好,可以開始使用馬桶。
孩童專家Magda Gerber提到,孩子的三個跡象會告訴你,他準備好學習如厠了沒:
1. 生理:膀胱與腸道的容量、肌肉控制力。
2. 認知:孩子知道何時要大小便,也清楚知道他們該怎麼做。
3. 情感:孩子可以放心放下(let go)他們原本已經習慣的狀態(也就是可以隨時尿/拉在尿布上);孩子也可以放下(照字面意思)那些他們原本認為是和自己一體的排泄物。
情感方面的願意通常最晚形成,也是最脆弱的部份,威力也最強。一個聰明、敏銳、會察言觀色的幼兒,很容易就知道父母在打什麼算盤。對一些孩子來說,幾乎不動聲色的催促他們用小馬桶或不包尿布,就會造成孩子憋尿或憋便、讓他們把學習如厠的時機往後推延,短至數月,長至數年、讓孩子覺得羞慚,導致嚴重的便祕問題。
在這部影片中,雙胞胎媽媽Suzanne Schlosberg分享了頗有警示意味的故事──由大人主導的戒尿布後果。
(譯註:主要是在談,她太早幫孩子戒尿布,因為懶得再幫雙胞胎換尿布。找了一些資料,花了兩週幫孩子戒掉尿布(孩子約兩歲)。上幼稚園後(三歲),孩子老是尿褲子,就醫照X光才發現,孩子嚴重便祕。)
在It’s No Accident一書中(Suzanne Schlosberg跟小兒泌尿科醫生Steve Hodges合著),要父母們拜託放慢戒尿布的腳步,也指出,便祕──大多是因為太早/逼迫孩子戒尿布,與偏食所造成──基本上就是尿床、來不及上厠所、泌尿道反覆感染的根本原因。Schlosberg跟Hodges也繪製了下列資訊圖表(infographic)來幫助大人更了解便祕(譯註:以下簡譯):
你的孩子便祕了!──12個跡象
1. XXL號的大便
2. 硬梆梆大便(像木頭或羊屎)
3. 大在褲子上(直腸堆糞過多,屎直接掉出來)
4. 尿床或尿在褲子上(便便過多擠壓到膀胱)
5. 泌尿道反覆感染
6. 小便次數無敵頻繁/常十萬火急要小便
7. 不常解便(但天天大便也不一定就沒有便祕)
8. 一天解便超過兩次(直腸無法一次排完)
9. 肚子痛
10. 像車痕的印子跟會癢的肛門(屁股很難擦乾淨、便便的痕跡)
11. 稀便
12. 一直無法戒掉尿布,或躲起來大在尿布上
Schlosberg表示,「多數父母不知道便祕的徵兆(以為便祕就是「不常解便」),因為不認識便祕,所以苦了孩子。」
和無數父母共事過那麼多年,我明白,學習如厠不是件開玩笑的事。當有父母跟我說他們「正在努力」,我總是打冷顫,因為我知道,這樣的態度往往只會帶來更多問題。
不過,這些跟我說的父母,大多都很煎熬與焦慮。當然,一定有許多人使用某些戒尿布技巧而也成功了。否則市場上怎麼會有那麼多訓練戒尿布的書籍跟產品?嗯……商人才不會想要說服消費者,買他們根本用不到的產品,是吧?
孩子應該是這件事的功臣
幼兒能自已完成的事情並不多,但練習如厠這件事,是他們辦得到的。因此我認為讓他們自己習得這項技能有何不可。對幼兒來說,最厲害建立自信的方式,莫過於「我自己會」。
戒尿布可以很自然、輕鬆,只要我們:
自他們出生後,無論是洗澡、換尿布、或其它日常的照護上,我們都邀請孩子積極參與。如何積極參與?就是透過細部描述溝通:「我現在要把你的屁股抬起來,才好擦乾淨。你可以幫我抬起來嗎?」注意,不要將身體部位、大小便傳遞出負面訊息給孩子(例如臭臭、很髒等等)。
讓他看你怎麼使用馬桶。孩子都想模仿父母或哥哥姊姊的行為。
絕對不要強迫孩子或哄他坐小馬桶。但要立出明確的行為規範,以免讓孩子把學習如厠當成測試你底線的地方。這部份的發展既敏感又複雜,我們需要讓它保持開放,避免任何角力發生。
準備小馬桶。有些孩子喜歡小馬桶,他們的腳才能踫到地上;而有些喜歡可以放在一般馬桶上的學習馬桶座(譯註:有些稱馬桶墊)。
觀察:練習成為一名老練的觀察者。當孩子表現出想上厠所的渴望(摸他們的尿布、夾緊大腿等等),就事論事的問他們,想不想坐小馬桶。若孩子拒絕,也自在的接受這個回答。
當你察覺得孩子可以學著如厠,可以讓他們選擇要包尿布或穿內褲。無條件接受孩子選擇包尿布的決定。
信任、信任、信任。誠如Magda Gerber 在 Your Self-Confident Baby 書中所言,「學會使用馬桶是一項耗時的過程。與其催促孩子,用糖果或其它特別獎勵等好處來利誘孩子,去做一件他本來自己就會學到的事,應該相信孩子,相信他,等他準備好了,他就會了。尊重是奠基在信任之上。」
©JanetLansbury
www.JanetLansbury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