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原文連結:Surviving Sibling Struggles

 

譯文

 

最近有一位父母在臉書的社團中問了以下問題:「為什麼哥哥/姊姊有時會傷害弟弟/妹妹?拿走他們的玩具?我實在不懂……」

 

我回應他:我反而想問:為什麼哥哥/姊姊不能那麼做?弟弟/妹妹打亂了他們的生活啊。所以他們想要控制、主導弟弟/妹妹,是很正常的事,這樣才能宣洩因為弟弟/妹妹到來而天翻地覆的生活。

 

當幼兒或學齡前的孩子對小貝比做出粗魯的舉動,或是我們的孩子(不論年紀大小)故意找年紀小的手足麻煩,這些讓人抓狂的時刻,真的很難讓人保持冷靜,甚至試著理解。

 

但,我們的反應很重要,超重要。面對手足間的衝突時,我們的所做所為可以安撫恐懼,建立信心,也可以減緩手足相爭。但是也可能火上加油。

 

如果我們是直覺式的衝動反應,又不斷重複,則對衝突沒幫助,反而只會造成不安全感,讓孩子認為自己是「壞孩子」或「無能的」,甚至可能會使手足間終身陷在怨懟中。

 

當然,如果我們有超過一個孩子,這景象絕對不是我們所樂見的;我們希望手足能是彼此的最佳夥伴。如果他們沒朝那個方向發展,那至少我們要讓他們相親相愛、互相尊重,若我們有一天不在世上了,他們還能成為彼此的支柱。

 

以下是一些能夠確保手足相處能朝正向發展的建議(依重要程度排序):

 

人身安全

 

安全永遠是我們照護孩子的優先關懷。永遠留意手足間一些危險的肢體衝突,特別是在年紀尚小時,孩子往往會有很衝動的舉動,藉由一些具侵略性的踩底線行為,來表達心中高漲的情緒。家中的新成員對孩子來說,算是過渡性的創傷,他們內心可是狂風暴雨。例如,如果小小孩或學齡前孩子在床上跳跳,而寶寶又在旁邊,包準接下來不會有好事情──不管我們耳提面命過幾百次。孩子需要我們的協助,讓他們從床上下來。

 

Magda Gerber曾建議,月齡小的嬰兒應待在安全、封閉的遊戲區(像嬰兒床或遊戲床),而已經會爬的嬰兒或幼兒(兩歲以前)則適合大一點、用門欄圍起來的遊戲區。當家中有第二個小嬰兒,這些安全的空間就可以保護寶寶,也可以保護大一點的孩子那些複雜一點的玩具,避免一些危險的行為,也能讓父母神經放鬆一些。

 

當然,不論防護措施做的再好,會發生的還是免不了。孩子知道,他們不應該那麼做,但他們控制不了衝動,這時,我們最好不動聲色,同時也客觀的對孩子表達你理解他的想法。舉例來說:一邊將孩子死命抓得緊緊的雙手從寶寶手臂上移開,我們可以說:『你想非常用力的擠妹妹,但我不允許你這樣。你讓我知道你需要我的幫忙。來吧,坐在我旁邊,我會握著你的手。如果你覺得太亢奮了,可以在那邊離寶寶遠一點的地方玩。』

 

這些年長的孩子其實是處在一種危機感中,對家中氛圍的巨變感到無比恐懼,孩子有時會極度憤怒,完全變了個樣子。高張的情緒起伏,似乎會隨著寶寶開始發展粗動作,然後開始變成真正的對手,反覆消失又出現。

 

蓄意的危險舉動,直指出孩子的情緒波動跟他內心的風暴。要讓孩子持續做出安全的舉止,他們必須在情感上感到安全。

 

情感的安全感

 

面對家中多了弟弟/妹妹,協助孩子面對這個新的鉅變以及情緒的變化(或其它類似的事),其實不是我們積極作為就會好。如果面對孩子焦慮不安的情緒,我們的反應是很不耐煩,或是覺得有罪惡感,或認為我們有責任要讓孩子安靜下來,這都沒什麼助益。有些專家建議,可以藉由一些控制手法──例如刻意與孩子嬉笑打鬧(roughhousing譯註)或(聽起來很詭異的)安排「崩潰時間」,這些哄騙或強迫孩子表達情緒的手段,更是一點幫助都沒有。

 

對年幼的孩子而言,處理情緒是「順其自然」的事,很少是因為某些暗示。也因為孩子對自己情緒的來去非常不拘束,所以孩子很能釋放自己的情緒。我們所需要做的,就是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緒──無論何時或何地。

 

面對新加入的手足,孩子處理這種情緒的方式,有點類似大人哀傷的心境(最顯著的不同:比起大人,孩子對情緒的控制力極低)。哀傷有時出其不意的打擊我們。我們在葬禮上可能沒有流一滴淚,但某天的某件微不足道的事情,就能把我們的眼淚閘門打開。

 

要是年幼的孩子能坐在父母身上,或躺在心理治療師的椅子上,說說他們內心的感受──恐懼、悲傷、失落、背叛、跟吃醋,對我們就方便許多,也讓我們認知到這些情緒,進而理解。但不是。孩子會一直踩底線,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然後爆炸,或是為了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崩潰。這些就是他們哀悼的方式,也是他們需要協助的地方。而孩子所需要的幫助,就是純粹無條件的接納包容。

 

包容很難,因為我們總是健忘。我們忘了孩子狂暴的反應是由於他在處理內心深處的情感風暴。

 

Lauren分享了一個很棒的例子:她們家有過一次恐佈的經驗。在賣場,她的兩歲孩子突然為了一件看似很小的拒絕,整個人大暴走崩潰,後來只能把她強抱上車,回家的路程上她一直尖叫。事件結束的不錯,孩子似乎也得到療癒,因為Lauren接納女兒的情緒,她就是讓女兒發洩:

 

「我把兩個孩子都帶進去。我坐在沙發上餵奶,一邊讓我(口語能力很好)的兩歲女兒把她的情緒都宣洩出來。她不斷重複跟我說在店裡發生的事(「我的食物不想讓阿姨結帳」、「我想要我的手推車」、「我一直打爸爸」)。她每說一個狀況,我就只是重複她跟我說的話(不評斷,也不試著讓她覺得好一點,就是陳述「妳的食物不想阿姨結帳」、「妳想要妳的手推車」諸如此類)。

 

每一次她跟我說話,看得出來她又要大哭,但每一次我重複她所說的話,她就平靜下來。在當下,我真的覺得和女兒「在一起」(connected),知道無論剛才發生了什麼,她都覺得被聽見、被尊重。」

 

讓孩子表達他們的情緒,即是讓孩子知道他們安全無慮──無論是在我們的照護之下或是在我們心中的地位。這種情緒上的安全感能夠減緩衝動的、過於情緒化的舉動。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手足爭吵,接納跟同理是最好的方法。不用評斷、幫誰辯護、解釋,或甚至想解決。例如:

 

「她每次都拿得比我多!」你覺得妹妹拿得比你多,你不是很開心。

 

「我不准他碰牆壁!」你不想讓寶寶碰牆壁,你對這個舉動有一些很強烈的情緒。

 

「他不跟我玩!」你真的很希望弟弟跟你玩,而他說不要。

 

「她打我!」寶寶打你了!哎喲喂!

 

在平和、安靜、一對一的時刻,跟孩子聊聊他們的感受;記住,不要期許孩子會隨你的暗示起舞,單純跟孩子說,他們的情緒是正常的,也是在預期之內的:

 

「當哥哥有時候好難。對寶寶或媽媽或爸爸生氣、難過、擔憂、或無緣由的不爽,都很正常。如果你有這些感覺,我會想知道。我一直都會了解、會愛你、也想幫助你。」

 

我諮商的一位父母最近跟我說,當她和兒子描述當哥哥很難的時候,兒子突然變得非常安靜、專心。他把每一個字都聽進去了,然後輕聲說:「多說一點話。」

 

一個允許任何情緒的環境,將有助於孩子安全地處理他們的情感,也會在手足間帶來安全、和睦、關愛。

 

拿玩具

 

為什麼哥哥/姊姊要拿走玩具?可能是因為弟弟/妹妹的出生把他們很重要的東西奪走了,他們於是有很強的渴望要奪回主控權。對於這種不太具傷害性的行為,若我們表現出的是惱怒,則只會增強這種行為。採取比較輕鬆、信任、寬容的態度,會讓這股想要控制的渴望平息下來。重要的是你的角度。

 

在嬰兒或幼兒的眼裡,哥哥/姊姊幾乎等同於電影明星。試想,終於,這位大明星在把玩具拿走時,看見我了。玩具本來在我手中,現在在他手上。哇,她注意到我了!

 

如果我們可以避免把大人的觀點套用至這種情境中(通常只會火上加油),寶寶和幼兒大多覺得很有趣,不會太苦惱。畢竟,不過就是無足輕重的「東西」,可以和大明星「一起」玩一下更吸引人。

 

最近在一次親子課程中,有個景像讓我發噱──一位15個月大的孩子不斷的把玩具給其他小孩。她有一個哥哥,所以已經習慣玩具被拿走。但讓人驚訝的是,她並沒有將與同儕的遊戲時間作為「補償」,她似乎以為,玩具就像燙手山芋,要傳給別人。我開玩笑的說,她可能不覺得拿著玩具是一件對的事。一起玩的意思等於把玩具給其他小孩。

 

如果我們對孩子所傳達的訊息不設限,年幼的孩子會持續跟我們證實:從來就不是真的為了那個東西,而是建立關係。

 

但假如我們對此表示生氣、厭煩、或是露出一點點不耐,我們就可能讓年長的孩子覺得,我們不站在他們那一邊──僅管拿玩具的行為可能是衝動的結果,它僅是反映出孩子內在強烈、可理解的情緒。

 

如何減緩拿玩具的舉動呢:保持冷靜,有自信。不經意的提供一些想法給孩子。若拿玩具已經變成一個常態性行為,則可以偶爾適時的立界線:「嗯……你好像已經拿走很多玩具了。我來幫弟弟保留這一個。你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可以跟他一起玩嗎?」如果年長的孩子對此有反應,你可以說:「我知道,很不爽吧。」能宣洩這些情緒是好事。

 

改掉我們直覺式的反應,盡量用信任取而代之。這將幫助手足慢慢慢慢學會憑己之力建立關係,也讓他們在情感上感到安心,從而真心關愛彼此。

 

或許有朝一日,如果我們非常非常的幸運,我們或可親眼見到美麗的果實。

 

 

 

©JanetLansbury
www.JanetLansbury.com

 

 

 


補:在原文討論群中有一項也值得列入--和個別孩子有一對一的獨處時間(特別是對年長的孩子)。重點是質,不是量。

 

譯註:roughhousing,類似孩子把父母當馬騎、用腳當飛機、或是雙手將孩子飛高高,諸如此類比較大動作的肢體碰觸的嬉戲打鬧。簡單說,就是大部份的爸爸會跟兒子玩的(瘋狂)遊戲。例如蛋家爸爸會把兒子從肩膀上滾下來。文中並不是反對這一類遊戲,若是純粹為了遊戲是很好的,但若是為了要故意激發孩子某些情緒反應則就變成在操弄孩子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Janet Lansbury sibling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