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剛好讀到一篇: "You're Not Even Trying"的文章,主要是聊到,作者在路邊聽見一成年男子與約五歲孩子的片刻對話。似乎是孩子對於練騎腳踏車很不順利,要放棄了,而大人(一開始時)就不斷跟他說:「你根本沒努力。如果你根本不努力,我才不要一直幫你」。

(有興趣者請自行閱讀原文) 
讓我想起這一陣子,有時會故意放手讓哥哥解決其實他應該可以解決的困境、問題。一方面主要是希望讓他學著自己來,一方面也是希望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,能學著與挫折、沮喪的情緒共存。


你失敗了,就再試一次。你會憤怒,會生氣,會受挫,沒關係,再來,一直到成功為止。但沒有人能告訴你,那個「成功」何時會來,但是一旦它來了,孩子的喜悅會加倍奉還,對自己,也對父母。但這個過程,無論對大人或孩子,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:你要面對孩子的怒氣、眼淚、大叫,你會漸漸覺得不忍,卻還是要克制自己想「幫到底」的衝動。


可以幫,但總是只幫一點點(若孩子真的卡住),其實很多時候,甚至不要幫,在時間的進程中,孩子就一再一再一再的練習,在受挫中再站起來;現在不想試了,好,那等你情願,再來重新試一次。



例如學著自己脫鞋。當我發現哥哥已經會自己把魔鬼氈鞋帶撕開,我就開始教他(但記憶模糊已不可考),可以怎麼樣脫鞋。坐著是最好,然後教他手應該怎麼拉,腳該怎麼伸。然後,試過很多次後(也就是,我下指導棋很多次後),我發現,這樣脫鞋的方式或許不適合他,因為我是從「我幫他脫鞋」的視角(脫鞋時的觀看角度)給予指導,但從他自己身為脫鞋者而言,視角或許不是這樣子。幾次一直沒成功,倒是我自己就閉起嘴巴,僅偶爾問他:要我脫,還是自己脫?/要不要試著自己脫鞋?然後就在一旁等他,讓他自己想辦法,用他的方法脫。


真的,到後來,孩子所需要的,就是你等他。在他花時間練習脫鞋時(其實,根本花不到五分鐘),我常常要在心裡碎碎唸提醒自己:「沒幾分鐘,也沒什麼要緊的事,就等啊」(唉,我更擔心是門外的一堆嗜血的蚊子)。


這段練習的期間過了好一陣子(一個月?),然後有一日,他要從門外進來,我說:「先脫鞋」,這小子竟然使出大絕,用踢的,用腳甩的,就把鞋子給「脫了」(反正只要鞋子不在腳上就行),他自己見狀,非常非常開心的對我說:「媽咪我自己脫掉了!!」


好大好大好真心的笑容。重點是「我自己」。他自己天馬行空想出來的法子,成功了,會特別感受到那筆墨無法形容之喜悅。在那個當下,我非常慶興自己,就是全然放手讓他自己試,會花很多時間,孩子會受挫,但等待的果實,永遠更甜。(然後,又過了好長一段時間,他就自己又學會用手脫鞋,一樣又非常開心的跟我說:「媽咪我自己脫掉了!!」)


其實也不是什麼大道理,也就像Magda Gerber說的,介入越少,孩子學得更多。只是過程很花時間跟耐心。



而這一陣子,我更常不去幫他「弄」(「弄」這個詞,約是在哥哥一歲半後教他的,當他某樣東西/玩具沒法湊起來組起來合起來,開始失聲尖叫,我請他停止尖叫,改說「弄」這個詞,一直沿用到現在)。我改說:「你要不要自己想辦法」(在我觀察下他是有能力自行解決的時候)。

起初,他會太生氣或受挫而流著淚說:「我不要玩」。

我:「好,你不要玩。」

隔幾分鐘,他便又回到那個他不要玩的事物上,繼續努力與嘗試。媽媽之所以要那麼「狠心」,主要是因為,孩子大多時候都能想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(我想強調的是「適合」,而不是「最佳」),而我提供的方法,不一定是最恰當的(或許能夠比較省時省力)。而因為這是孩子「自己」琢磨出來的,所以這個方法或經驗,就完完全全是他自己的。我若說破了嘴,也還不是孩子的。所以,多數時候,我就識相的把嘴巴閉上。


這樣子「互動」維持了一陣子,我觀察到,若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東西,哥哥比較沒把握自己能夠「完成」,他會先做到自己能力所及的部份,然後離開。這樣自己來來回回會摸索好一段時間(可能是數天,甚至到幾週),然後當他能夠全部自己完成,就會很爽(媽媽還是在一旁練習閉嘴)。


這樣子是知道自己的侷限在哪的意思嗎 XD


而當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可以解決的,他會跟我說:「媽咪我自己想辦法嗎?」口氣很平靜,就真的在旁邊自己想辦法。前幾天聽到他突然這麼跟我說,著實嚇了我一大跳。



雖然不確定這樣到底是否恰當,但至少每次看著哥哥玩積木,當積木不順利的又倒時,他總是沒事人的樣子,拿起來再繼續拼。(家裡可以少一點尖叫聲這樣............)




ps*亂入之弟弟成長記:今日去公園,把弟弟(9M27D)放在大型溜滑梯的最底階,竟然自己堅定的往上爬至小溜滑梯處,自己有模有樣坐定位,溜下來(其實是ㄌㄨ下來,最後還變趴姿),觀察力模仿力不容小覷的一個傢伙。





非常無趣之積木紀錄片(2Y7M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