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讀文學的有福了,因為你必有厚實的育人底蘊」(黑白講福音)。



在懷哥哥時,就決定生完後,暫時與學術圈告別,希望藉此拉出一些距離,來思考到底這條路,該不該再走下去。
 

 

一直很喜歡文學,雖然都到了二技畢業才被允許唸外文所(因為,大部份人都以為那就是「唸英語」,然後,英語=工作=錢),一路狗屎運的考上了碩班、博班,心底卻一直非常焦躁。喜歡(優質)文學(或者,廣義一點,人文領域),卻知道自己沒那個能耐,能夠衝到浪頭,搶得專科院校的教職缺(如果,現下還有缺的話......);另一方面,一直質問自己:這個年代,文學何用?老實說,真的就是純粹個人興趣。不像商管或理工,總是有一個「實質」「可見」的,對社會的某種「貢獻」,我們這些讀文學的,在一般人眼中,就幾乎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風花雪月了吧。
 
 
我一直帶著這個疑問,開始發展起自己生命的另一個連結(母職),等不到育嬰假期滿復學,肚腹裡又有了弟弟,於是只能毅然的切斷學術圈之路。在日復一日、接近薛西弗斯(sisyphus)式的育兒修煉日子裡,每一晚當我送孩子(們)入睡後的寂靜片刻,望著書櫃上從過去至成為母親後仍不放棄購入的、累積起來的文學作品。偶爾,我總是在日子的片刻中,那些偷來的孤獨時刻中,一頭栽進那描繪著各式各樣、異想天開、洞察犀利、詞藻眩目、拼貼串連、如彩色萬花筒般的文學世界。或是說,從文學家的筆下,你得以窺見那繁複變化、包裹著肉眼不易察見的人性的層層向度,以及許多這個世界的非扁平、非單向、多重的動態存在。當你讀得越多,就益發確認自己的渺小與無知,漸漸的會生出一種對周遭一切的敏銳、敦厚、溫良、寬大、嚴利、輕鬆、複雜、憐憫等等的觸角,探測人性,探測社會,用一種故事而非說教的方式。
 
 
然後是我所接受過的,關於(後現代)文學理論的粗淺訓練。還記得當初研一,什麼都不懂的傻學生,上了第一堂文學理論,驚嚇得瞠目結舌:原來,世界是可以這麼樣被翻過來、倒過去的檢視、分析、批判、解構、拆解、重組,這對從小被命令要政治冷感、除了課業以外之事一律不重要的我來說(就是無知至極),是相當駭人的一擊,也因為指導老師的緣故(他是如此熟練的讓文哲成為生命的一部份,使那些繞著他的人都能隨時偷渡他如光般的能量。活脫像,血漏的婦人僅是摸著摸耶穌的衣裳就能夠得醫治),就這麼一路膚淺的接觸了一些傅柯、德希達、德勒茲、阿岡本、列維納斯這些巨作如磚的哲學家(很汗顏,沒有機會好好研究女性主義)。至此,你開始會對世界的狀態有一些想法,一些得以戳破表象符號的工具,漸漸的,你就學著不全盤接受外在建制所給予你的、貌似「理所當然」的一切,你開始朝向,海德格曾呼籲的,「思考」。學會開始思考,關於倫理,正義,權力,生命機器,真理,知識,他者,責任,壓迫,宰制,反抗,自由......

 
這兩條軸線,遂慢慢成為我生命的「底蘊」(套用我指導教授的話)。只是,我還是覺得,這些仍舊是非常私人的生命經歷,它到底能夠真正「幫助」誰?


 
在上完共學團的課程後,有種eureka!!之感。在某個神祕的神顯時刻(epiphany),我突然意識到,這樣的生命底蘊,也就是我想給孩子的。那些無法準確用言語教導來的他律,或是說,那些我擅自幻想他們將來長成的,像人的樣子,約莫就是這些文學與哲學所把我修剪成的樣子。不,用「樣子」太過不精準,應該說,是一種處世與安身的態度與素養。我無法決定他們的樣子,但我確實是希望,從宏觀而論,我在文學與哲學中所獲得的滋養,那些對於人性的理解,對於能夠「思考」,對於滋養出「力量」,諸如此類教導不來的這些,能夠以某種精神延續給他們(讓我暫且先忽略那些憤怒挫折的微觀育兒時刻),幫助他們成為,像個「人」該有的,樣子。我或許非常不擅長許多科目,很多知識的技巧亦不明白,但是我所能活給孩子看的身教,就是那些我從人文中所咀嚼反思的一切,這是我所能給的,寶貴的價值(嗯哼,所以該回去重讀那些艱澀難以下嚥的理論書了嗎)。

 
我藉著自己的生命經驗思考我的「育人」養成法,祝福你也找到你的。





153f75f8141b10  
幫恩師打書。

今日他還特地送來這本新出爐的專書,完全沒忘記這個成天在兩個小孩的屎尿食打轉中的前指導學生!謝謝師父啊(拭淚)~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