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原文連結:Goodbye Dr. Spock

(譯註:Dr. Benjamin McLane Spock是美國著名的小兒科醫師與育兒專家)


如果不是因為那些照片,我應該很難相信他們存在過。若有所思的嬰兒,與Raggedy Andy娃娃啪答作響的深色瀏海和黑色紐釦的雙眼。安祥的嬰兒,有著金黃的捲髮與高亢的尖叫聲。堅毅的幼兒,下巴上的下嘴唇捲成像撇號(apostrophe)般。

 
我的寶寶們都消失了。我不是悲傷,而是不可置信。
 
 
我對於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感到無比滿足:三個即將成年的孩子,兩個比我高,一個緊追在後。三個人跟我讀同樣的書,在論及有關他們的事情時,不怕提出與我不同的看法;偶爾會說低級的笑話,讓我笑到噴飯甚至流淚;需要刮鬍刀、沐浴乳跟隱私;喜歡把門關上的時間多過我願意的。很神奇的,他們會上厠所,會拉外套的拉鍊,會自己把食物從盤子送到嘴巴裡。就像我在浴室放的神奇泡泡露中間那隻塑膠鴨一樣,寶寶深陷在過去的歲月中,幾乎看不見了--除非透過不可靠的過去時光之霧。
 
 
我曾經鯨吞的書籍,都已經用不到了。Penelope Leach, Berry Brazelton. Dr. Spock(譯註:皆為育兒專家或小兒科醫師)。有關手足相爭的書、睡過夜與早期幼兒教育的書,全都封塵起來。還有Goodnight Moon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(譯註:皆為美國經典繪本),都被蹂躪的體無完膚、搞得髒兮兮,算是鞠躬盡瘁了。僅管我懷疑,若你翻開那些頁面,灰塵會如回憶般揚起。

 
最終,這些書教會我的,在遊戲場的媽媽們教我的,在雞尾酒聚會中那些好意的親戚與長輩們教我的,就是他們無法真的教我什麼。一開始,養育孩子好像成了是非題,然後是選擇題,最後,過了很久,你發現其實是無窮無盡的申論題。沒有人真的懂。有孩子很吃「正增強」(positive reinforcement)這一套,另一個就非得用嚴利的口吻跟隔離(time-out)的手段。一個男孩三歲開始戒尿布,他的弟弟在兩歲就戒掉了。當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,父母被教育要讓寶寶趴睡,才不會被自己的嘔吐物嗆到。到我生老三時,父母被教育要讓寶寶仰睡,因為和嬰兒猝死症的研究有關。

 
身為新手父母,這種變化莫測的「應該要」是很恐佈的,然後是放寬心。最終你必須學會相信自己。最終,那些研究才會發表。起初,科學告訴我們,嬰兒不過是一團無感知的東西。但是我們(譯註:父母)認為寶寶們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--僅管大多時間寶寶們只是不斷的撞到東西。最後,科學研究顯示父母是對的,嬰兒在早期就已開始發展重要的認知功能。
 
 
起初,科學說寶寶應該要有規律的餵奶時間,但有時候他們兩個小時就餓了,有時候三個小時,有時根本無時無刻都肚子餓,所以我們根本懶得扣扣子。最後,科學說,沒錯,嬰兒最好是照需求來餵奶。起先,科學說環境是影響人類天性的關鍵。但是這些嬰兒確實有與生俱來就不同的氣質,有些是內斂型,有些喜歡群聚,有些比較暴躁。最終,科學也說,沒錯,嬰兒的氣質是先天的,正如父母所想的一樣。
 
 
僅管如此,我們還是很想聽聽專家的意見。那些比較積極(literate)的父母,當寶寶報到時--無論是下廚、裝飾、生命等等議題--他們的態度好像是要趕交報告或是要考試了卻還沒準備好。現在看來,近幾可笑--瘋狂於語言的習得與動作發展里程碑,一心想把孩子歸於「正常」、「天賦異稟」、「好動」等等當紅「標籤」,而這些「標籤」不過是把寶寶的個體性化簡為一個一個小隔間。但我還是無法克制自己。我看著我的母親,沒想太多的就把十年內生的五個孩子拉拔長大,但是正因為如此,我的直覺告訢我,我將進入生命中最大(可能也是最慘烈的)的挑戰。我知道,有些母親真的需要操很多心,他們的孩子有許多不易的關卡要克服。我們很幸運,我的孩子們不屬於那一群。沒有什麼恐佈或嚇死人的事發生:就是疝氣手術,縫過幾針,手骨折了,用了個桃紅色的石膏固定著。
 
 
多數的時候,我們不過就是經驗著養育孩子都會經歷的一些可怕跟可喜的時刻,而我們的孩子則是挑戰我們,讓他們能活出自己。秘訣在於放下自己的恐懼、自我、還有無法幫他們忙的無助感。在我懷老大時,我在跳蚤市場買到了一套不錯的精裝版叢書,出版於1933年,叫作「母親的百科全書」,其中有一卷如是描寫母親應有的樣子:「健全的心智:穩重、完整、健康、無懼、知道如何與世界打交道,如何在這個時代活著、整全的人格、能屈能伸。」一言以蔽之:什麼鬼啊。

 
很慶幸我們現在知道的比較多了,知道母親不用完美也能成功。但是,有些觀念仍是跟上述那些描述一樣害人不淺,目的就是讓我們每一天覺得自己很失敗。我記得15年前,當我一頭哉進Dr. Brazelton描寫有關兒童發展的書時,他提到三種嬰兒:一般、安靜、好動。我當時想著的是「安靜」項下是否有子分類(參見:蛞蝓)屬於我那一歲半卻還不會走路的孩子。他那雙胖嘟嘟的小腿是否出了問題?他小小的腦袋瓜是不是哪裡不對勁?他發展遲緩嗎?是殘障嗎?我瘋了嗎?去年,他去(went)了中國;明年他準備進(goes)大學。他走路正常,他簡直走得太好了。育兒之路,某些時候總會得到以下結論:小心你許的願。

 
育兒之路也是學習謙卑的時刻。相信我,人非聖賢,熟能無過。這些錯誤都供奉在「記得老媽做了什麼」的名人堂。那些爆炸的時刻、發脾氣、咒罵--我的,不是孩子們的。寶寶從床上摔下來、去接小朋友從幼稚園下課的時候遲到、孩子的朋友來家裡過夜的慘痛經驗、不堪回首的夏令營。老三地理考了98分,興奮的衝出教室,而我回她:「妳錯哪一題?」(她堅持我要記下這段)。有一次,我在麥當勞的得來速點了餐,然後就開車走了,完全忘記要在窗口領餐(孩子們全都堅持我要記下這個)。我不准他們看辛普森家庭的前兩季。我當初到底在想什麼?

 
但我這些行為最大的錯誤,也是多數人會犯的錯誤。亦即:我不夠活在當下。在那些時刻已經消逝,往事只能從照片中回味,這種感觸特別深。有一張照片,時值夏日,他們三個坐在草地上舖開的毯子,躲在鞦韆的陰影處。年紀分別是六歲、四歲和一歲。我多希望我能想起,當天吃了什麼?聊了什麼?孩子們說話的聲音、還有他們那一天夜裡睡著的樣子。我多麼希望我不要總是匆忙的趕著處理下一件事:準備晚餐、洗澡、讀書、上床睡覺。我希望我曾經珍惜多花點時間在其中,而少一點急著把事情完成。
 
 
即使到現在,我還是不確定到底哪些有用,哪些沒用。哪些是我的所為,哪些是生命自己的發展。對於上述的那位嬰兒--總是在我們舉辦派對時大哭,到今日,即使是小大人了,還是不喜歡社交跟群眾--我到底對他的性情有多少影響力?當他們還很小的時候,我總是想著:有朝一日,他們會因為我的所做所為,而長成他們應有的樣子。現在,我則是懷疑:他們就僅是變成他們真正的樣子,因為他們老是要我放手,不要管他們。
 
 
我忘了跟嬰兒伊伊呀呀說話、從來也沒提供他們什麼刺激、我想讓他們試不同食物,卻從沒機會。如果黑白的懸吊玩具真的能增進深度知覺的發展,而早期接觸古典樂有益於音準的能力,那我鐵定搞砸了。書上都說要放輕鬆,但我常常很緊繃、不帶情緒的就事論事、有時還管太多。結果看看現在,我有三位我最愛的人,他們是世上最奮力發掘我內在本質人性的人。這就是那些育兒書籍從沒告訴我的。我註定也堅信要聽從專家的話,只是我多花了一些時間,搞清楚到底專家是誰。

 
©Anna Quindlen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ghand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